我们的人生到底是什么样子,真相是什么,其实很多人是不愿意探究的。因为这可能会导致大部分人心中生活下去的寄托完全崩溃。真相往往是残酷的。相反,也有一些人为我们的人生描绘了很多看似美好的愿景,为了理想,为了信念,为了责任等等。但这些并不能解释我们人生中种种的问题。更有一些人甚至以佛法的名义,歪曲佛教经典的含义,构建一个所谓的”禅宗境界“,告诉人们”活在当下“,告诉人们享受这个堪忍世界的种种。甚至说什么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。
这些其实就是大部分人所能了解的”佛法“,因为人们很少自己去看佛经的原文,不知道佛教里曾经描述过”人生真相“到底是什么。《佛说譬喻经》里,释迦牟尼佛用了诸多比喻来阐述这个真相。我们完整地给大家介绍一下。你会发现,这些譬喻似曾相识,但是说的和市面上流行的”鸡汤伪佛法“,完全相反。嗯,对。”鸡汤型伪佛法“,就是我们对这类打着佛教旗号,其实讲的完全牛唇不对马嘴的东西的一个称呼。
下面是《佛说譬喻经》的原文:
如是我闻。一时薄伽梵。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。尔时世尊于大众中。告胜光王曰。大王。我今为王略说譬喻。诸有生死味着过患。王今谛听。善思念之。乃往过去。于无量劫。时有一人。游于旷野为恶象所逐。怖走无依。见一空井。傍有树根。即寻根下。潜身井中。有黑白二鼠。互啮树根。于井四边有四毒蛇。欲螫其人。下有毒龙。心畏龙蛇恐树根断。树根蜂蜜。五滴堕口。树摇蜂散。下螫斯人。野火复来。烧然此树。王曰。是人云何。受无量苦。贪彼少味。尔时世尊告言。大王。旷野者喻于无明长夜旷远。言彼人者。喻于异生。象喻无常。井喻生死。险岸树根喻命。黑白二鼠以喻昼夜。啮树根者。喻念念灭。其四毒蛇。喻于四大。蜜喻五欲。蜂喻邪思。火喻老病。毒龙喻死。是故大王。当知生老病死。甚可怖畏。常应思念。勿被五欲之所吞迫。
释迦牟尼佛有一天主动为胜光王讲:我要用譬喻给你说说轮回生死的人生真相。你要好好听,并仔细体会思考其中的意味。
说有这么一个人,在旷野中,被凶恶疯狂的大象追逐。恐怖惊惧,毫无依靠。这时候看到一口井,旁边有一颗树,有一支树根像藤曼一样垂向井下。这个人为了躲避凶恶的大象,顺着树根下到井中。这时候有黑白两只老鼠,在这个人头上啃食树根。而井壁四周有四条毒蛇,伺机攻击这个人。井的下方有一条毒龙,也发现了这个人,等待他落到井下,好一口吞了他。
此时这个人的境遇,就是即畏惧下面的毒龙,不能下到井底,也不敢上去,那会碰到疯狂的大象。四周是毒蛇环伺。但是上面的老鼠在啃食树根,树根一断,他似乎早晚还是要落入井底,被毒龙吞噬。
就在这样的情况下,树根上滴出了五滴蜂蜜,这个人舔舐了蜂蜜。导致树上的蜂蜜下来攻击此人。同时,旷野上起了大火,让整个树都烧了起来。这个人可以说是危机重重。
胜光王就问道:为什么这个人,受如此多的痛苦惊怖,却还要贪食那五滴蜂蜜呢?
释迦牟尼佛告诉胜光王:这个譬喻中,旷野,就意味着无明长夜,无穷无尽。这个人就是指我们普通的凡夫众生。大象意味着无常。我们在无明旷野中,被无常所追赶逼迫。井则比喻生死,树根比喻生命。黑白老鼠,就是日夜时间,时间在不断啃食我们的生命,一旦啃断树根,我们就会落入井底。被毒龙吞吃。毒蛇比喻为四大,五滴蜂蜜意味着五欲。蜜蜂比喻邪思邪见,野火比喻老病。毒龙比喻死亡。所以生老病死甚为可怖,应常常思念,明了自己所处的境遇。不要被五欲所引诱吞没。
也就是说,我们现在所处的境况:井外是无明长夜,无常逼迫,导致我们堕入轮回生死之井。而我们因生命悬于井中。堕入井底就是死亡。而时间日夜在减少我们的寿命,周围有四大伺机攻击。生命随时可能被老病的野火所终结。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,如果我们被那蜂蜜一样的五欲所诱惑,自然会被各种邪思邪见侵害,从而导致我们忘记了自己危险的处境。
这就是我们人生的真相。危机四伏,危险重重,随时可能 game over。而这时候被少许的享乐所诱惑,忘记了自己的处境,那才是最最可怕的。
尔时世尊重说颂曰。
旷野无明路 人走喻凡夫
大象比无常 井喻生死岸
树根喻于命 二鼠昼夜同
啮根念念衰 四蛇同四大
蜜滴喻五欲 蜂螫比邪思
火同于老病 毒龙方死苦
智者观斯事 象可厌生津
五欲心无著 方名解脱人
镇处无明海 常为死王驱
宁知恋声色 不乐离凡夫
无明旷野,凡夫奔走,无常逼迫,入生死井,树根如命,昼夜啃食,日日消减。四大毒蛇,五欲如蜜,邪见蜂毒,老病如火,毒龙为死。智者观之,殊为可厌,不著五欲,方为解脱。处无明海,为生死驱。宁恋声色,不离凡夫。
尔时胜光大王闻佛为说生死过患。得未曾有。深生厌离。合掌恭敬。一心瞻仰。白佛言。世尊。如来大慈。为说如是微妙法义。我今顶戴。佛言。善哉善哉。大王。当如说行。勿为放逸。时胜光王及诸大众。皆悉欢喜。信受奉行。
胜光王听闻佛说的生死譬喻,生起了厌离心。
世尊告诉他,万万不可被五欲享乐,放纵声色所引诱,忘记了生死大患。
看到这里大家应该了解了,那些称颂所谓”活在当下“,把处于生死危局之中,还不忘记舔舐一点点蜂蜜,称作享受生活,禅者的态度的人,其实要么是被骗了,要么是愿意骗骗自己。有智慧的人,则会看清真相,随时知道自己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况下,厌离生死,想尽办法脱离生死轮回这个恐怖的必死之局。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方广佛教网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yi55.com/the-truth-of-life.html
评论列表(4条)
刘师兄后续回复:
写这个帖子有两个考虑,一个是这个故事被改编的各种版本都有,有的已经严重歪曲了本身的意义,甚至有的把这个比喻当作了宣传禅者当下能够享受生活的说明。故此提供给大家经典的开示。
其二,生死苦海当中我们总是以为有时间、有未来、有自己的各种希望、有欲求。孰不知这些东西无不是转瞬即逝,五欲欢乐不仅毫无意义,更容易招致恶报。
人生的真相不要等到临死才了解。这么说有人会觉着消极。其实不然。人生的真相只有了解清楚才会知道自己该如何度过人生,如何才有意义。该做什么。
楼主您好!这篇文章我觉得很好,但转发后立即牙痛。因为以往的经验,我估计是翻译的意思有了偏差,所以只有删除了。删除后牙就不痛了。
佛经的这个故事,网上有另外的翻译版本,我试着转发后也是牙痛,删除后也就不痛了。不知道这文章的问题出在哪里?我的古文水平也不行,看不出几个翻译版本有什么问题,如果您也有类似的感应,建议如上操作。
[…] 请大家看一个帖子,佛经中怎么形容人生的:人生的真相-《佛说譬喻经》 […]
“善男子,有何等相名声闻乘?谓诸众生,常勤精进,安住正念,乐等引定,离诸谄诳,信知业果,不著五欲,世间八法所不能染,修善勇猛如救头燃,常审谛观诸蕴、界、处,恒乐安住所有圣种,具此相者,名声闻乘。”
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
世间八法 一一 利,誉,称,乐,衰,毁,讥,苦
“于其所得。利誉称乐。其心不欣。
于其所遭。衰毁讥苦。其心不戚。
是名超过世间八法。”
本事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