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乘密教喻

说到佛教,大家经常就会听到大乘佛教,小乘佛教,这两者有什么关系?又有什么区别呢?

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在有些地方似乎是不同的,甚至是相反的。但是其实两者的关系是紧密相关的。

这里先向大家介绍佛经中的几个比喻:

复次,善男子,譬如母人生子尚小而便得病,药师方便为合良药、酥乳、石蜜,令子服之,语其母言:‘慎莫与乳。’令子药消然后与之。复合苦药涂其乳上,子欲饮乳闻苦药气即便舍去,知其药消然后洗乳令子乳之。如是,善男子,如来诱进化众生故,初为众生说一切法修无我行,修无我时灭除我见,灭我见已入于泥洹,除世俗我故说非我方便密教,然后为说如来之性,是名离世真实之我。”——《佛说大般泥恒经

佛说:比如一位母亲生了孩子,孩子还在幼小的时候得病了。医生为其配了良药,并调至甜味,让小孩服用。同时嘱咐母亲,不要给孩子哺乳喂奶。一定要等药物消化后才能喂奶。

然后又调配苦药,涂抹在母亲的乳房上。孩子要吃奶的时候一尝是苦的就不吃了。等到药物应该消化后,才洗净苦药继续哺乳。

这就和如来传授佛法,度化众生一样。开始的时候为众生讲一切法无我,修无我见,我见灭除成就涅槃。这是为了去除世俗之我才这么说的。这就如同为了治病,不仅要给予调和好的香甜妙药,还要把真正的乳汁变成苦涩。但这其实并非佛教究竟密法。治病之后给予真正的乳汁,接下来为众生讲佛性,讲一实境界,讲法身,这才是离世俗的真我。

迦叶菩萨白佛言:“世尊,人初生时智慧尚少,渐渐长大智亦随明,若有我者始终应一,以彼智慧渐渐增故,当知无我。又复我者应无生死,而有生死当知无我。若使一切皆有如来性者应无有异,而今现有长者、梵志、刹利、居士、旃陀罗等,诸众生类种种异业受身不同。若使众生有如来性者应当同等,而今不同,故知无有如来之性。若复真实有如来性,不应杀盗作诸种种不善恶业。若当众生有如来性,聋者应听,盲者应视,哑者应言。若使各有如来性者,为住何所?彼和合身青黄赤白于种种色,为住一处?为遍身中?”

迦叶菩萨向佛请教:人刚出生的时候什么都不懂,也没有我的概念,没有我所有的概念。慢慢随着成长才会增长智力,完善人格。如果真的有“我”,那应该出生的时候就始终如一。所以从这个角度说,无我是容易了解的。

现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业力,受到不同的果报。如果大家都有如来性、佛性的话,应该每个人都是一样的。而现在每个人却不一样,所以也可以推导出本来没有佛性的结论。

如果大家都有佛性,那为什么有人会犯下杀生、偷盗等等的不善业呢?

如果众生都有同样的佛性,那么聋子应该听到声音,瞎子也应当有视力,哑巴应该可以说话。如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佛性,那么佛性在什么地方?和身体的什么地方结合?是什么样色?是在某一个地方,还是遍及身体所有地方?

迦叶菩萨为大家问了很多问题。也提出了后世很多真正深入思考大乘佛法的人很容易进入的误区。既然大家都有佛性,那么大家都应该一样啊。众生平等嘛。既然佛性和大家在一起,那么到底在哪里呢?

佛告迦叶:“譬如国王有大力士,摩尼宝珠能除毒痛,系著头上与敌国共斗,为彼所系摩尼宝珠陷入身中,血肉皮覆遂失宝珠,求觅不得便作失想。时有良医来为治病,因语医言:‘我有宝珠遂便忘失,处处求觅不知所在。’当知财宝非常之物如水上泡,速生速灭虚诳如幻,如是永作失宝珠想。良医答言:‘宝珠不失,莫作失想。汝因斗时珠入身中,血肉皮覆是故不现。’彼人不信而谓医言:‘血肉之中何处有珠?是虚言耳。’时彼良医即为出珠,彼得珠已方信良医所知奇特。一切众生亦复如是,各各皆有如来之性,习恶知识起淫怒痴堕三恶道,乃至周遍二十五有种种受身。如来之性摩尼宝珠,没在烦恼淫怒痴疮,不知所在。于世俗我修无我想,不解如来良医方便密教,作无我想而不能知真实之我。于是如来复为方便,令灭无量烦恼炽然,开示显现如来之性。

佛告诉迦叶菩萨:

比如有一种摩尼宝珠可以消除疼痛、避免毒害。国王把这颗宝珠系一位大力士的头上,帮助他和敌人战斗。但是这颗宝珠最终陷入了这位大力士的身体中,血肉覆盖。这位大力士因为找不到这颗宝珠,所以就认为是丢了。

这时候有一位良医来治疗伤痛。大力士对医生说:我丢了一枚宝珠,到处找也找不到。财宝就如水上的泡沫一样虚幻,生灭迅速,恐怕是永远失去,找不回来了。

良医说:宝珠并未丢失,因为你战斗的时候宝珠入身,血肉覆盖,所以你发现不了。

大力士不相信:血肉之中怎么会有宝珠呢?

直到良医为他取出宝珠,大力士才相信这位神医所讲。

一切众生也是这样。各个均有佛性。但是因为接受了不正确的见解,错误的认知,因为淫欲、嗔恚、愚痴而堕落入三恶道。受各种业报。这时候大家虽然均有佛性,却不自知,所以才会各个不同。

而小乘、声闻乘修无我法,灭除世俗之我。就如同不解、不信良医所讲的道理。修无我法却不知道真实之我的存在。

只有诸佛如来为大众教授大乘佛法,灭除无量烦恼,度化众生,开显佛性,我们才知道真正的我,这才是大乘了义密教。

复次,善男子,譬如雪山有好甜药名为上味,转轮圣王未出世时隐没不现。其诸病者皆诣药所,掘地埋筒以承药汁,或得甜味,或得苦味,或得辛味,或得酢味,或得碱味,或得淡味。而诸病者得此诸味,不得真实上味之药,掘地不深薄福德故。转轮圣王福德力故,出于世时便得真实上味之药。如是,善男子,如来性者多种之味,无量烦恼愚痴覆蔽,是故众生不得上味如来之性,种种行业处处受身。彼如来性无可杀害,其诸死者名为寿短。如来之性名为真寿,不断不坏。乃至成佛。如来之性。无害无杀,唯长养身。有害有杀如诸病人作众邪业,种种报应刹利、梵志乃至生死二十五有,不得真实如来性故。

又比如雪山之上有一种神药,名叫“上味”。这种药只有在转轮圣王出世的时候才会出现。平时则隐没不现。

一些病人都到雪山神药生长的地方,埋下各种筒罐,可以接到药汁。但是这个药汁有各种味道,有甜、有咸、有苦、有辛。病人们得到这样的药汁味道,却得不到真正的“上味”妙药。

但是当转轮圣王出现的时候,因为他的福德力大,上味妙药则出现于世,大众得以获得真正的妙药。

这就如同佛性含有多种之味,但被无量烦恼愚痴遮蔽。众生无法得到佛性之全味。于是会有种种业力,种种果报,或者作恶,或者为善。

佛性本来不可能被杀害,众生生生死死寿命短促,但佛性才是我们真正的寿命。不会断灭、毁坏。乃至成佛,法身佛性亦不可能被毁坏、被损害。

只有我们这个世俗的身体,有损害,有毁坏,如同前面说的那些病人,每个人得到的味道不同。众生因为造作的业力不同,获得的果报也不一样。这是恰恰是因为我们没有证得法身佛性的缘故。

而诸佛如来出世,传授大乘了义密法,如同转轮圣王出世,上味妙药也随之出现。众生得以获得佛性之味。

“复次,善男子,如人穿地求金刚宝,手执利凿凿坚土石悉能令碎,唯有金刚莫能断截。如来之性亦复如是,天魔利剑所不能伤,唯长养身受其伤坏,非如来性。是故当知如来之性无害无杀,是为如来决定之教、方等契经、甘露毒药。”

又比如:人们挖掘土地,希望获得金刚钻石。手持坚硬的工具能令土石俱碎。但遇到金刚钻石却无法毁坏。佛性也是如此。天魔利剑不能伤害。我们的世俗身体则会伤害,会毁坏。但这不是法身佛性。

要知道法身佛性恒常不变,无害无杀,无坏无终。此为如来决定之教。佛教的最终核心的教义。如甘露毒药。

迦叶菩萨白佛言:“世尊,方等契经、甘露毒药,义何所趣?”
佛告迦叶:‘善男子,汝今谛听,当为汝说。”
尔时,世尊即说偈言:
或有食甘露, 而得长仙寿,
有人服甘露, 伤寿而早夭,
或因饮毒死, 或缘饮毒生。
“其甘露者,是摩诃衍无碍之智。其毒药者,亦是摩诃衍无碍之智。犹如醍醐、酥油、石蜜,食之不消名为毒药,食之消者名为甘露。无智众生不解方等大乘密教,则于是人名为毒药。声闻、缘觉住大乘法,及诸菩萨人中之雄名为甘露。譬如乳牛虽色不同,其乳一味;如是,迦叶,当知菩萨成无畏者之所归依如来法性,彼性我性皆同一味。”

迦叶菩萨问道:甘露毒药,是什么意思?该怎么理解?甘露是滋养人的,毒药是害人的。这两个怎么能放在一起呢?

世尊解释说:

有人服用甘露而得长生。有人服用甘露而短命夭折。
有人因为服毒而死。有人因为服毒而生。
甘露是般若智慧,毒药也是般若智慧。
如同醍醐、酥油、石蜜等美食,不能消化这就是毒药。
服后能消则是甘露。

没有智慧的众生,不能了解大乘密教,对于这样的人就是毒药。

而小乘学人,声闻缘觉能进而修学大乘妙法。则为菩萨中人。称为甘露。

就如同乳牛毛色各不相同,有的黑色有的白色。但是牛奶却都是白色。但是当我们能够修学大乘佛法,皈依如来法性,这个佛性和诸佛一味。

这几段比喻是《大般泥洹经》中,佛涅槃前所讲到的。所在现实中有不少佛弟子,对佛教感兴趣的朋友,对于大小乘的区分其实十分模糊。不能清晰确定什么是大乘、什么是小乘。他们的区别在哪里。

这几段比喻为大家做了形象的解答。

小乘,修无我法,以三法印为宗旨。诸行无常,诸法无我。涅盘寂静。这里的我,是指世俗之我。

而大乘则更进一步,以佛性为皈依,讲涅槃四德:常、乐、我、净。此为真我。

大涅槃经》<哀叹品>讲:“若法是实、是真、是主、是依,性不变易、是名为我。”

涅槃经》<高贵德王品>讲:“有大我故名大涅槃,大自在故名为大我。”

大乘佛法是以佛性为皈依的。是以佛性为修行的核心。以证得佛性为修行的目标。

占察善恶业报经》:善男子。若有众生欲向大乘者。应当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业。其最初所行根本业者。所谓依止一实境界。以修信解。因信解力增长故。速疾得入菩萨种性

众生如果想要修学大乘佛法,那么最初的根本在什么地方?就是在依止如来法性、一实境界(这两个是一个意思)修学,增长信心、深解义趣。

然而现实中因为中国一直是宣传大乘佛法的中心。所以理所当然的大部分佛弟子就自认学习的是大乘佛法。这其实有很大的误解。

经常遇到有人自称我们是学习大乘的、我们是大乘佛弟子,但是你一跟他们谈起佛性、谈起涅槃,他们只有嗤之以鼻。说“我们的目的是求生西方,你们搞这个还是要轮回的。”属实令人错愕。

如果你不是以佛性为核心来修学,如果你的志向不是证得法身佛性。最好是不要扯上大乘。至少目前还不是。以免未证言证、未得谓得。至少要知道不要阻碍他人修学,不要妄议大乘修行。比如随口说“你搞这个还要轮回,搞这个还要堕落的”。这种话其实大家都听到过吧?

我们在这里谈大小乘的区别。学习佛所说的大乘密教的比喻,其实并非是希望大家都能了解、理解大乘佛法的妙义,因为的确这不是每个学佛人的目标。有的人仅仅是希求来生更幸福,或者去西方极乐免受轮回之苦。这样的人还不少。我们是想请大家一窥佛法的殿堂,至少知道佛法的高妙所在。至少不要自大。甚至于诽谤佛法而不自知。

《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》说:

尔时,具寿善现白佛言:“世尊,若有聪明诸善男子、善女人等,闻佛所说谤正法者于未来世久受大苦,应善护持身、语、意业,勿于正法诽谤毁坏,堕三恶趣长时受苦,于久远时不见诸佛、不闻正法、不值遇僧,不得生于有佛国土,虽生人趣下贱、贫穷、丑陋、顽愚、肢体不具,诸有所说人不信受。”
具寿善现复言:“世尊,造作增长感匮法业,岂不由习恶语业耶?”

佛言:“善现,如是,如是,实由惯习恶语业故,造作增长感匮法业。于我正法毗奈耶中,当有愚痴诸出家者,彼虽称我以为大师,而于我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诽谤毁坏。

其实这种现象可不是少数。甚至十分流行,甚至说者理直气壮。更甚是以出家人的面目来说,带动了大批人宣传。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往生净土的。

大乘方广总持经》:见正说者妄作异论。于听正法者为作留碍。此是行此非行。此成就此非成就。此是时此非时。诸如此说皆名谤法

末法时代,你是不是经常听说,现在只有这个法门能救你了。其他的都度不了人了。学了不管用,还要轮回的,还要堕落的。其实这都是在诽谤正法。

望大家珍重自己的慧命。不管你学不学,至少搞清楚佛教的核心所在。
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方广佛教网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yi55.com/mahayana-buddhist-metaphor.html

(0)
刘欣的头像刘欣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登录后才能评论

评论列表(1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