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谈少欲知足和理财(入门通关第5)

谈到佛法,不少人就会联想起布施给钱。在并不信仰佛法的人眼中,好似佛弟子都是要出钱布施,甚至佛教要求佛弟子布施、最好是倾自己全力布施。还会有一个联想,佛弟子,都不会爱惜钱财、不爱惜自己家人、眷属、说抛弃就抛弃。说出家就出家。还有不少家财散尽的例子。最为错误的一种联想。佛弟子都是很清苦的。都不可以有各种享受。而且还有好多例证,比如世尊以身饲虎、比如某大德放弃家产出家修行等等,某某大师过得如何清苦、如何简朴。以此证实。

所以如果某人学习佛法,而家属反对的颇多。这似乎是主要原因之一。生怕学佛后影响了现在的幸福生活。

其实这些大都是对佛教的误解。而且这种误解在相当多自称佛弟子的人中也是这么看的。

我们看看真正的佛教是怎么教导大家的。

大庄严论》:所谓少欲者,非必恶衣食,无诸资生具,以之为少欲

其实佛教提倡的是少欲知足。但少欲并不等于过得不好。少欲不等于贫穷。不是一定要很穷,很苦、怎么难过怎么来,才是佛教。这是两码事情。你开着奔驰宝马、坐着私人飞机,也不一定做不到少欲。

少欲绝不是吃得很差、穿的破破烂烂、要什么没什么、别说汽车房子,连自行车都没有。这个只是穷。而不是少欲。更不是佛教提倡的生活。事实上穷,未必不会少欲,或许欲望更为强烈。

否则佛教中不会教导那么多让大家拥有财富和幸福生活的方法。佛教的目的并不是过穷日子。而是过最幸福的日子。

佛遗教经》讲:当知多欲之人,多求利故苦恼亦多,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。…….(中略)……若欲脱诸苦恼,当观知足,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。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,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

很多人认为少欲知足,就是不思进取,不奋斗。好吃懒做。其实少欲知足是一种生活态度。如果不少欲,我们烦恼会很多。无法幸福。如果不知足,则体会不到快乐。永远处于苦恼之中。

这种情况其实非常多见。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富豪、明星自杀。但也有不少人,生活稍稍好一些,知足常乐。感到很快乐。这是心态的不同。

请大家放弃一个想法,那就是知足常乐就是不思进取,将来就没有成功的希望。

少欲知足,并不等于无法过上好的生活。这个牵扯到了很多方面的理论。事实上绝大部分人,也常思进取。奋斗了一辈子,离自己的目标差的很远。过的即劳累,又不快乐。大部分人靠进取是达不到自己的目标的。

不要听信现在流行的成功学上说:你也可以成为比尔盖茨、巴菲特。真相是你成为比尔盖茨、巴菲特的几率几乎是0。世界上不会全都是比尔盖茨的。否则你出门早点都买不到。那都是廉价的精神鸦片。

佛教之所以高明,就在于他能解释世界上的各种现象。而世间的哲学理论、道理,无法解释这些。

比如勤劳致富就是个错误的命题。如果勤劳、进取能够致富,那么中国大部分人都该比巴菲特有钱。至少比欧洲人有钱,欧洲人每天工作几个小时,每年工作多长时间,大家可以查查。和中国对比一下。更极端一些的例子,相当一部分富人根本不用工作,就很富有。从一出生就很富有。这是普通世间哲学理论所无法解释的现象。

而佛教却明了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。

具体是怎么回事,我们后面会详细展开。这里只是请大家了解一下,佛教并非等同贫穷、清苦。

接下来,我们先和大家说一个有关布施的问题。

佛教提倡布施。很多人都害怕,亲人学佛后,不惜财、到处散财,搞得家里穷困潦倒。而一些佛弟子也有类似的错误观点。那就是学佛了,要视金钱如粪土。根本不能算计金钱。这是颇为错误的观念。

在《优婆塞戒经》中讲到:若先不能供养父母。恼其妻子奴婢困苦。而布施者是名恶人。是假名施不名义施。如是施者名无怜愍不知恩报。是人未来虽得财宝常失不集。不能出用。身多病苦

如果我们的财富,不能先供养父母、令妻子家人恼怒的情况下、让我们的眷属、奴仆、下属、职工困苦的状态下,拿钱去布施。这样的人是恶人。这叫假施,不是真正的布施。这样的布施,不知怜悯慈悲、不知报恩。这样的人,将来的果报虽然能够得到财宝,却无法积攒下来,而且身体多病。

优婆塞戒经》是讲在家居士戒律的一部经典。戒律在佛教中是非常严肃的事情。这里我们看到佛教对于布施,绝不是说你掏钱越多越好、都掏出去才好。不是这样的。

如果你不能先把自己的家庭责任照顾到,那么这样的人叫恶人。注意,这不仅仅是不好的布施,而是在作恶!这是非常严重的事情。

所以不论是否信佛、是否是佛弟子。一定要先供养父母。照顾好妻儿,眷属。这样的情况下的布施才是真正的布施。才是真正的慈善。

至于后面所说的果报。比如虽得财宝常失不集,不能出用,身多病苦。不信看看便罢。因缘果报的问题后面我们会谈到。

佛教在这里十分明确的肯定了一个观念。布施是有顺序的。是先“己”后人的。顺序搞错了。就不是真正的布施。甚至是恶人。
我们还有一个帖子也是说这个问题的。

捐尽家资是恶人?

如果大家觉得这个观点有问题,大可以试一试。不顾自己亲属家人的生活,把钱都布施了会有什么结果。呵呵。说句玩笑。切勿轻易尝试。

那么接下来,我们居家过日子的财富该怎么运用呢?赚的钱该怎么规划呢?佛教给了我们非常明确的指导:

《善生经》:

后求财物已  分别作四分
一分作饮食  一分作田业
一分举藏置  急时赴所须
耕作商人给  一分出息利
第五为取妇  第六作屋宅。

首先分成四份。
一份日常开销,饮食日常开销。这是最为基本的。
一份是做田业。就是如果是种田,肯定要投入的,田产、种子、化肥之类。这一份就是投入的钱。做实业,这个就属于维持运营、甚至扩大再生产了。普通工薪阶层,这一份用于进修、置装、交际等等,换句话说就是对事业的投入。
一份要存起来。留待急需。急用。
一份要用于投资。能够带来收益的投资。

如果这四份之后还可以剩余,那就攒钱,买房子、娶媳妇、攒嫁妆!

怎么样,是不是类似于专业的理财规划师?


下面任务五来啦!!

每月收入多少?请根据上面的讲述,制作一份规划表。并记录下自己的花销,看看是否能执行这个规划。

从上面的讲述看,佛弟子和月光族是搭不上边的。
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方广佛教网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yi55.com/contentment-and-financial-management.html

(10)
刘欣的头像刘欣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登录后才能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