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大乘菩萨道修行已经入门,那么就会不再局限于经典的理论了。因为已经上手了。就好像你学自行车一样,已经能骑一段距离了,那说明书就可以放下了。有照有觉,就是还没有入门。常觉不住,就是入门了。
善男子,有照有觉,俱名障碍,是故菩萨常觉不住,照与照者同时寂灭。譬如有人自断其首,首已断故,无能断者;则以碍心自灭诸碍,碍已断灭,无灭碍者。修多罗教如标月指,若复见月,了知所标毕竟非月;一切如来种种言说,开示菩萨亦复如是。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。——《圆觉经》
什么是觉照?这个在佛教里,唯有真正修行观心、禅定的人才会有深刻的理解。
我们人的妄念,是非常活跃的。这个代表着“我”的念头,非常不靠谱。一会儿是想吃点什么,一会儿想外星人,一会儿想门口的垃圾还没倒。思维是跳跃性的。所以佛教的修行有几种类型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。一种是禅定,一种是观想,一种是观心。但是无论哪种方式,都需要觉照。就是随时监控自己的心念,你要知道自己在想什么。
这个话,听着似乎很别扭。我难道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?
还真是,我们大部分人,绝大部分时间,是无条件跟着这个妄念走的。大部分时候,我们的念头都是无意识地到处跑。一旦我们想要调控这个妄念,就必须随时观照,随时觉察。防止妄念到处乱跑。
开始,我们需要我们主动去造作,去努力,才能形成这个关照觉察。但是随着功夫深入,这个觉照会变成完全自动的,随时随地,24小时存在。一旦我们的觉照,是持续的,自动的,圆满的,那么妄念就如同黑暗一般消融了。妄念没有了,虚幻的“我”自然也就没有了。
其实在《圆觉经》里,还讲了一个比喻:
譬如钻火,两木相因,火出木尽,灰飞烟灭。——《圆觉经》
这就好像钻木取火,两块木头相互摩擦,火出木燃,最终灰飞烟灭。
以妄心关照妄念,最后同归于尽,皆大欢喜。
这又好像,在黑暗中的时候,我们需要不断去点亮一盏灯。这盏灯能照亮周围的环境。但是它又不能持续,需要我们不断去添油,打火。以保持光明的持续。慢慢地,我们把这盏灯逐渐升级成了能够持续运行,不需要维护,自动运行的。这时候光明就不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事情了。
这个时候,黑暗也没有了,我们去开灯、电灯的行为也没了。这就是照和照者都没有了。
这就好像,自己把自己的头砍下来,砍下来了,也就没有“自己”了,也自然无法再消灭这个“自己”了。
这个时候才是大乘佛佛教的菩萨道真正入门的表现了。这时候障碍没了,你已经知道方向了,接下来怎么走很清楚。所以佛教的教义,讲法,已经不再重要,因为你已经看到了,佛教教义中所讲的那个“月亮”,指着月亮的手,已经不用再关注。
虽然我们这个时代,真正能走到这一步的人不多,但也还是有可能的。但是如果你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,首先一个不能放弃佛教的经典,这里是我们的教材,要思维其义,理解透彻。其次要依教奉行,依照经典来切实奉行。这个依教奉行,不是说,让你今天把一切都做好,而是说你要有所行动,哪怕这个行动只有一点点。我别的做不了,每天按照《净行品》发一两条善愿总可以吧?有一点行动就比没有强。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方广佛教网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yi55.com/cant-let-go-of-the-hand-pointing-to-the-moon.html
评论列表(4条)
如人学射,初射大准,次中小准,次中大的,次中小的,次中一毛,次破一毛作百分,次中百毛之一分,次后箭射前箭,筈筈相拄,不令箭落。喻人习道,念念住心,心心相续,无暂间念,正念不断,正念现前。又经云:“以智慧箭,射三解脱门,筈筈相拄,勿令落地。”又如钻火,未热而息,虽欲得火,火难可得。
《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》 四祖道信
总的来说,止息妄念有个前提,那就是必须首先要能觉知到内心的活动..就是时刻保持对自我的观察…
现在不是到处都是监控摄像头吗?跟这个东西有点像..
让自己的心镜实时保持明亮与警觉,对每个妄想、起心动念都能照的一清二楚;
对自己每分每秒的心理变化、内心活动、情绪生灭、意识波动、精神起伏都要能观察到..
就好比,自己这个肉身是城镇、妄念是过客..而你则是观察者,尽管一言不发,却能细致入微的监控观察…
经过这种观照与觉知训练,时间长了就会熏习成一种习惯,达到不需要刻意而为就可以自然升起观察的程度…
看如今大街上摄像头多了,社会上的犯罪现象就明显减少,反而在一些没摄像头的地方就还是会出现犯罪活动…
所以对自己心行的观察也是如此,需要“监控”,慢慢的烦恼妄念、犯戒、造业的行为就会越来越少…
@明心见性:是这样的
师兄曾经问过一个问题
睡醒时第一念是什么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