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佛性】
善男子,有者凡有三种:一、未来有,二、现在有,三、过去有。一切众生未来之世当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是名佛性。
一切众生现在悉有烦恼诸结,是故现在无有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。一切众生过去之世有断烦恼,是故现在得见佛性。以是义故,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,乃至一阐提等亦有佛性。一阐提等无有善法,佛性亦善,以未来有故,一阐提等悉有佛性。何以故?一阐提等,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。善男子,譬如有人家有乳酪,有人问言:‘汝有酥耶?’答言:‘我有。’酪实非酥,以巧方便定当得故,故言有酥。众生亦尔,悉皆有心,凡有心者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以是义故,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。——《大般涅槃经》
一切众生未来终将得证无上正觉。因此称佛性。
佛性的含义更倾向于未来。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三种时态。众生是未来成佛。
一切众生现在因为有烦恼障碍,故此没有三十二相,没有八十种好。而诸佛过去是众生的时候,因为断除烦恼,故此现在得见佛性。
就好比有人问,你有奶酥么?回答是有。因为我们有乳酪,通过制作,肯定能获得奶酥。所以就说有。
众生皆有心,因此心未来定当得无上正等正觉,故此一切众生皆有佛性。
智慧福德具足才能见佛性
佛言:“善男子,善哉!善哉!若有人能为法咨启,则为具足二种庄严:一者、智慧,二者、福德。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庄严者则知佛性,亦复解知名为佛性,乃至能知十住菩萨以何眼见,诸佛世尊以何眼见。”——《大般涅槃经》
具足智慧、福德才能见佛性。
佛性需众缘才可见
善男子,若有人能思惟解了《大涅槃经》如是之义,当知是人则见佛性。佛性者不可思议,乃是诸佛如来境界,非诸声闻、缘觉所知。善男子,佛性者,非阴、界、入,非本无今有,非已有还无,从善因缘众生得见。譬如黑铁入火则赤,出冷还黑,而是黑色非内非外,因缘故有;佛性亦尔,一切众生烦恼火灭,则得闻见。善男子,如种灭已,芽则得生,而是芽性非内非外,乃至华果亦复如是,从缘故有。善男子,是大涅槃微妙经典,成就具足无量功德;佛性亦尔,悉是无量无边功德之所成就。
佛性不是本来没有,后来才有的,是恒古不变的。
佛性是因种种善因缘而得见。
一切众生,烦恼火灭,则见佛性。
善男子,如汝所说,若乳无酪性不应出酪,尼拘陀子无五丈性则不应有五丈之质。愚痴之人作如是说,智者终不发如是言。何以故?以无性故。善男子,如其乳中有酪性者,不应复假众缘力也。善男子,如水乳杂,卧至一月终不成酪。若以一渧颇求树汁,投之于中即便成酪。若本有酪,何故待缘?众生佛性亦复如是,假众缘故则便可见,假众缘故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若待众缘然后成者,即是无性;以无性故,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——《大般涅槃经》
佛性是因非果
善男子,一切诸法悉无有我,而此涅槃真实有我。以是义故,涅槃无因而体是果。是因非果名为佛性,非因生故是因非果,非沙门果故名非果。——《大般涅槃经》
佛性是成佛之因,而非成佛之果。
中道即是佛性,佛性即是第一义空、空性
善男子,汝问云何为佛性者?谛听!谛听!吾当为汝分别解说。善男子,佛性者名第一义空,第一义空名为智慧。所言空者,不见空与不空。智者见空及与不空、常与无常、苦之与乐、我与无我。空者一切生死,不空者谓大涅槃;乃至无我者即是生死,我者谓大涅槃。见一切空,不见不空,不名中道;乃至见一切无我、不见我者,不名中道。中道者名为佛性。以是义故,佛性常恒无有变易,无明覆故令诸众生不能得见。声闻、缘觉见一切空,不见不空,乃至见一切无我,不见于我,以是义故不得第一义空,不得第一义空故不行中道,无中道故不见佛性。
佛性名第一义空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空性。这个空并不是空无所有的意思。佛教说的空,指的是生死轮回,而不空者是大般涅槃。
见空、见无我,却未见常乐我净,则非中道,非第一义空。而中道才是佛性。
“复次,善男子,生死本际,凡有二种:一者、无明,二者、有爱。是二中间,则有生老病死之苦,是名中道。如是中道能破生死,故名为中。以是义故,中道之法名为佛性。是故佛性常乐我净,以诸众生不能见故,无常、无乐、无我、无净。佛性实非无常、无乐、无我、无净。善男子,譬如贫人,家有宝藏,是人不见,以不见故,无常、无乐、无我、无净。有善知识而语之言:‘汝舍宅中有金宝藏,何故如是贫穷困苦,无常、无乐、无我、无净?’即以方便令彼得见,以得见故,是人即得常乐我净。佛性亦尔,众生不见,以不见故,无常、无乐、无我、无净。有善知识诸佛菩萨,以方便力种种教告令彼得见,以得见故,众生即得常乐我净。
就如同贫穷的人,家里其实有宝藏,但是因为没有找到,没有看到,故此没有常乐我净。
有人问:你家中有大宝藏,为什么这么贫穷呢?为什么没有常乐我净呢?随即教导方便,于是贫人获得宝藏,得常乐我净。
佛性也是如此,众生不见佛性,故此无常乐我净。诸佛菩萨以方便教导,令其得见,众生即得常乐我净。
见佛性的程度即是佛教修行的标志
善男子,譬如有河,第一香象不能得底,则名为大。声闻、缘觉至十住菩萨不见佛性,名为涅槃,非大涅槃。若能了了见于佛性,则得名为大涅槃也。是大涅槃,唯大象王能尽其底。大象王者,谓诸佛也。——《大般涅槃经》
唯有诸佛,能彻见佛性,则名大般涅槃。
佛性亦尔,一切众生虽不能见,十住菩萨见少分故,如来全见。十住菩萨所见佛性如夜见色,如来所见如昼见色。——《大般涅槃经》
一切众生不见佛性,十住菩萨少见,不了了见。如来则是彻见佛性。十住菩萨见佛性如同夜间视物。如来则如白昼视物。
善男子,菩萨具足成就十法,虽见佛性而不明了。云何为十?一者、少欲,二者、知足,三者、寂静,四者、精进,五者、正念,六者、正定,七者、正慧,八者、解脱,九者、赞叹解脱,十者、以大涅槃教化众生。——《大般涅槃经》
菩萨具足十法,能见佛性。但不明了。
佛性和涅槃的关系
善男子,有名涅槃,非大涅槃。云何涅槃非大涅槃?不见佛性而断烦恼,是名涅槃,非大涅槃。以不见佛性故,无常无我,唯有乐净,以是义故,虽断烦恼,不得名为大般涅槃也。若见佛性能断烦恼,是则名为大般涅槃;以见佛性故,得名为常乐我净。以是义故,断除烦恼,亦得称为大般涅槃。——《大般涅槃经》
未见佛性,而断除烦恼,名为涅槃,但非大涅槃。
见佛性,而断除烦恼,名为大涅槃,得常乐我净。
佛性与佛的差别
佛言:“善男子,如汝所问,是义不然。佛与佛性虽无差别,然诸众生悉未具足。善男子,譬如有人恶心害母,害已生悔,三业虽善,是人故名地狱人也。何以故?是人定当堕地狱故。是人虽无地狱阴、界、诸入,犹故得名为地狱人。善男子,是故我于诸经中说,若见有人,修行善者名见天人,修行恶者名见地狱。何以故?定受报故。善男子,一切众生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,是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。一切众生真实未有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。
一切众生虽有佛性,但未具足,尚未具足三十二相,八十种好。
如同行善定得善报,众生皆有佛性,未来定得成佛。
佛性清净,但非佛为虚妄
譬如真金镕销治炼。既烧打已无复尘垢。为显金性本清净故。金体清净。非谓无金。
譬如浊水。澄渟清净。无复滓秽。为显水性本清净故。非谓无水。
如是法身。与烦恼离。苦集除已无复余习。为显佛性本清净故。非谓无体。譬如虚空烟云尘雾之所障蔽。若除屏已是空界净非谓无空。如是法身一切众苦悉皆尽故。说为清净非谓无体。
譬如有人于睡梦中。见大河水漂泛其身。运手动足截流而渡得至彼岸。由彼身心不懈退故。从梦觉已。不见有水彼此岸别。非谓无心。
生死妄想既灭尽已。是觉清净非谓无觉。如是法界一切妄想不复生故。说为清净。非是诸佛无其实体。——《金光明最胜王经》
譬如金矿经过冶炼,变成纯金,显出黄金的性质。金性纯净,但不等于没有金子。
又如浑浊的水,经过过滤澄清,变为纯净水,十分清净,但不是说没有水。
法身佛性与烦恼相远离,众苦除尽,显出佛性清净,但不等于说没有本来之体。
如同虚空被烟云尘雾所遮蔽,如果没有了这份遮蔽,虚空清净,不等于没有了虚空。
又如有人于睡梦中,见到自身坠落河水,奋力游泳,到达岸边,这时梦醒,不再见有河水和岸边。这不等于此人无心,无我。
生死妄想灭后,是圆觉清净,不是没有觉。不是变成了石头寂灭。一切妄想烦恼不生,是名清净,但不是说诸佛本来无实体。
众生皆有佛性
如是善男子。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。贪欲恚痴诸烦恼中。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。结加趺坐俨然不动。善男子。一切众生。虽在诸趣烦恼身中。有如来藏常无染污。德相备足如我无异。又善男子。譬如天眼之人。观未敷花见诸花内有如来身结加趺坐。除去萎花便得显现。如是善男子。佛见众生如来藏已。欲令开敷为说经法。除灭烦恼显现佛性。善男子。诸佛法尔。若佛出世若不出世。一切众生如来之藏常住不变。但彼众生烦恼覆故。——《大方等如来藏经》
以佛眼观一切众生,于贪欲嗔恚等等烦恼中,有如来智慧、佛眼、如来身端坐不动。一切众生虽于烦恼身中,有佛性如来藏,纯净无染,福德具足,与如来无异。又如天人之眼,观莲花中有如来端坐,除去花瓣便得显现。
佛见众生皆有如来藏,故此讲经说法,除灭烦恼,显现佛性。
但是请注意,无论诸佛出世,或不出世。一切众生本身佛性,如来藏常住不变,本来清净。只是被众生烦恼无明所遮盖。
复次善男子。譬如女人贫贱丑陋。众人所恶而怀贵子。当为圣王王四天下。此人不知经历时节。常作下劣生贱子想。如是善男子。如来观察一切众生。轮转生死受诸苦毒。其身皆有如来宝藏。如彼女人而不觉知。是故如来普为说法。言善男子莫自轻鄙。汝等自身皆有佛性。若勤精进灭众过恶。则受菩萨及世尊号。化导济度无量众生。——《大方等如来藏经》
就如同一个女人贫贱丑陋,众人厌恶,却身怀尊贵之子。这个孩子未来当成为转轮圣王,统御天下。然而此女人不知未来,常常自卑,以为自己生子下劣。众生也是如此,不要自轻自卑,大家皆有佛性,灭除烦恼过恶,自然得证佛果。
不知佛性不能护法
师子吼菩萨言:“世尊,不知佛性,不能护法;我今知之,故能护法。——《大方等大集经》
不知佛性,则不能护持佛法。因为佛性乃佛教之核心。
一阐提有无佛性
善男子,如汝所言,若一阐提有佛性者,云何不遮地狱之罪?善男子,一阐提中无有佛性。善男子,譬如有王闻箜篌音,其声清妙,心即耽著,喜乐爱念,情无舍离,即告大臣:‘如是妙音,从何处出?’大臣答言:‘如是妙音,从箜篌出。’王复语言:‘持是声来。’尔时,大臣即持箜篌置于王前,而作是言:‘大王当知,此即是声。’王语箜篌:‘出声!出声!’而是箜篌声亦不出。尔时,大王即断其弦,声亦不出,取其皮木悉皆折裂,推求其声,了不能得。尔时,大王即瞋大臣:‘云何乃作如是妄语?’大臣白王:‘夫取声者法不如是,应以众缘善巧方便声乃出耳。’众生佛性亦复如是,无有住处,以善方便故得可见;以可见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一阐提辈不见佛性,云何能遮三恶道罪?善男子,若一阐提信有佛性,当知是人不至三趣,是亦不名一阐提也;以不自信有佛性故即堕三趣,堕三趣故名一阐提。——《大般涅槃经》
就好像乐器在乐师的演奏下,能出各种音乐。但是不会奏乐之人,虽然拿着乐器,却无法获得乐声。需要娴熟的技巧才能奏乐。
众生佛性也是如此,并不存在于某样器物之中,但以善巧方便则能得见。
一阐提名为:不具信。不具信则不见佛性,不能阻断轮回三恶道。如果一阐提信有佛性,则不能叫一阐提。
佛性即是首楞严三昧,诸佛之母
善男子,佛性者即首楞严三昧,性如醍醐,即是一切诸佛之母。以首楞严三昧力故,而令诸佛常乐我净。一切众生悉有首楞严三昧,以不修行故不得见,是故不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善男子,首楞严三昧者,有五种名:一者、首楞严三昧,二者、般若波罗蜜,三者、金刚三昧,四者、师子吼三昧,五者、佛性。随其所作处处得名。善男子,如一三昧得种种名,如禅名四禅、根名定根、力名定力、觉名定觉、正名正定、八大人觉名为定觉,首楞严定亦复如是。善男子,一切众生具足三定,谓上中下。上者,谓佛性也,以是故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。中者,一切众生具足初禅,有因缘时则能修习,若无因缘则不能修。因缘二种,一谓火灾,二谓破欲界结,以是故言一切众生悉具中定。下定者,十大地中心数定也,以是故言一切众生悉具下定。一切众生悉有佛性,烦恼覆故不能得见。十住菩萨虽见一乘,不知如来是常住法,以是故言十地菩萨虽见佛性而不明了。善男子,首楞者名一切毕竟,严者名坚,一切毕竟而得坚固,名首楞严,以是故言首楞严定名为佛性。——《大般涅槃经》
首楞严三昧即是佛性,即是诸佛之母。因首楞严三昧能令诸佛常乐我净。诸众生均有首楞严三昧,因未修行而不能得见。
佛性之特质
一切诸佛极方便求如来之藏生不可得。不生是佛性。
于一切众生所。无量相好清净庄严。一切诸佛极方便求自性不实不可得。真实性是佛性。
于一切众生所。无量相好清净庄严。一切诸佛极方便求自性无常不可得。常性是佛性。
于一切众生所。无量相好清净庄严。一切诸佛极方便求如来之藏无恒不可得。恒性是佛性。
于一切众生所无量相好清净庄严。一切诸佛极方便求如来之藏变易不可得。不变易性是佛性。
于一切众生所无量相好清净庄严。一切诸佛极方便求如来之藏不寂静不可得。寂静性是佛性。
于一切众生所无量相好清净庄严。一切诸佛极方便求如来之藏坏不可得。不坏性是佛性。
于一切众生所无量相好清净庄严。一切诸佛极方便求如来之藏破不可得。不破性是佛性。
于一切众生所无量相好清净庄严。一切诸佛极方便求如来之藏病不可得。无病性是佛性。
于一切众生所无量相好清净庄严。一切诸佛极方便求如来之藏老死不可得。不老死性是佛性。
于一切众生所无量相好清净庄严。一切诸佛极方便求如来之藏垢不可得。无垢性是佛性。
于一切众生所无量相好清净庄严。如油杂水不可得。如是无量烦恼覆如来性。佛性杂烦恼者无有是处。而是佛性烦恼中住。如瓶中灯瓶破则现。瓶者谓烦恼。灯者谓如来藏。——《央掘魔罗经》
不生不灭、真实恒常、寂静不变、无病老死、清净无垢,是佛性的特质。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方广佛教网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yi55.com/buddha-nature-2.html
评论列表(6条)
呵呵,终于登录成功了。
诸经论各各别说诸观等名。今合解云。但是唯识之差别义。非体异也。 一名有三十二类。
华严等经中遮境唯识。名为唯心。辩中边论。遮边执路。名为中道。般若经中明简择性。名为般若。法华经中明究竟运载。名曰一乘。此之四名。通能所观。若约真俗境观者。正智唯真。加行后得。并通真俗。若言证者。后得唯俗。胜鬘经中。遮余虚妄。名一实谛。显法根本。亦名一依。由空而证。又是空性。亦名为空。彰异出缠。显摄佛德。佛从中出。名如来藏。明体不染贞实法性。名自性清净心。功德自体。亦名法身。能出四乘。能入二乘。亦名一乘。与法华一乘别。无垢称经。遮理有差别。名不二法门。大慧经中。表无起尽。亦名不生不灭。涅槃经中。彰法身因。多名佛性。离缚解脱。亦名涅槃。楞伽经中。表离言说。名不思议。瑜伽等中。显不可施设。名非安立。摄大乘等。显此遍常等。名圆成实。对法论等。明非妄倒。名曰真如。此之十五类名。唯所观理。唯真智境。
恐文繁广。略举尔所。非更无也。谓诸法界。法性。不虚妄性。不变异性。平等性。离生性。法定。法住。法位。真际。虚空界。无我。胜义不思议界等。乃至瑜伽论中。施设非施设浅深异故。名为安立非安立谛。即胜鬘经有作四圣谛。无作四圣谛。涅槃经中。亦名胜义世俗二谛。乃至解深密等。显一切法有无事理种类差别。名为三性。显三俱无遍计所执。亦名三无性。又瑜伽等中。明离系之方便。亦名三解脱门。表印深理。名三无生忍。大智度论。显示差别。名四悉檀。诸论以后观细。亦名四如实智。仁王经中位别印可。亦名五忍。如是一切。虽异名说。皆是此中唯识境智差别名也。
如果看了此文章的内容,不太明了,或者很想更详细的了解。建议看看《占察善恶业报经》下卷白话讲述,会有很大的帮助。
随喜赞叹
如经中说:“如来法身究竟寂灭,犹如虚空. ”凡愚闻之不解其义,则执如来性同于虚空,常恒遍有。为除彼执,明虚空相唯是分别,实不可得,有见有对待于诸色,以心分别说名虚空。
色既唯是妄心分别,当知虚空亦无有体。
一切境相唯是妄心之所分别,若离妄心,即境界相灭,唯真如心无所不遍。
此是如来自性如虚空义,非谓如空是常、是有。
大乘起信论
讲到佛性,经文经常用虚空做比喻,因为我们还有无明,还有人我,还有分别,所以用虚空来比喻更好去理解佛性。但此时容易犯个错误,用分别心去把虚空和佛性打等号。
随喜